11月6日,在北京西郊賓館,2019年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評選會如期舉行。1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礦業領域的專家匯聚一堂,分組對今年申報的188項先進適用技術進行評選。
“今年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評選,無論是評選專家人數,或是評選項目個數,都遠遠超過前幾批。”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表明現在的礦山企業普遍認識到了科技進步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研發和轉化力度不斷加大。
會議現場
應用推廣成效顯著
科技進步是礦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為貫徹落實創新驅動戰略,讓有需求的企業找到適用的技術,讓先進技術找到適用的企業,提高先進適用技術轉化率和普及率,進而提高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早在2012年原國土資源部就建立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推廣目錄制度,并連續發布了6批334項先進適用技術,為推進礦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自然資源部門的積極引導下,行業協會和科研單位主動參與,企業積極創新、自覺對標,形成了政產學研用協同的推廣方式,形成了技術研究、開發、應用生產一體化的新格局,礦山企業資源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提升。” 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事實也正如此。據不完全統計,自然資源部自發布先進適用技術以來,334項先進適用技術已在2818家礦山企業得到應用,盤活了一大批難利用的礦產資源,“三率”指標明顯提高,促進了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的提升,推動了礦業的高質量發展。
據對235家礦山企業應用情況統計,2012年以來,通過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累計盤活石油資源33.1億噸、天然氣資源1645億立方米、煤炭資源8億噸、鐵礦資源40.7億噸、磷礦資源1億噸,石油采收率平均提高9個百分點,固體礦產開采回采率平均提高8個百分點,選礦回收率提高9.5個百分點,礦業增加值增加2044.4億元、利潤增加623.7億元,累計節地5.1萬畝、節電104.3億度、節水8.3億噸,利用固體廢棄物6.3億噸。
“更重要的是,隨著334項先進適用技術不斷推廣應用,一批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和社會認可,并迅速轉化為先進生產力,助推礦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和礦業發展動力的加速轉換。” 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技術先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521件,獲得科技獎勵585項(國家級獎勵54項、省部級獎勵330項),形成技術標準328項(國家標準16項、行業標準53項、企業標準259項)。
加強推廣勢在必行
加強技術創新是我國從礦業大國向礦業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礦業行業適應新形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雖然近年來我國礦業行業在創新驅動方面有了明顯進步,但總體來看,我國礦業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無法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發展方式依然比較粗放。從我國近萬座金屬礦山的裝備技術水平看,大約只有8%左右的大型礦山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約30%的中型礦山仍在使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技術裝備,約60%的小型礦山生產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亟需通過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來轉變礦業發展方式,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全新發展模式,實現提質增效。
“推廣先進技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節約資源是保護環境的根本之策,促進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創新,關鍵是推廣應用先進技術。礦山企業應用先進技術不僅可以減少礦產資源開采總量,降低“三廢”排放,減少占用土地,減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而且還可以拓展企業的利潤增長點,實現資源開發、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贏,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更重要的是,資源安全作為我國國家安全的基點,其保障程度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總體戰略安全。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礦產資源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而我國礦產資源富礦少,貧礦、共伴生礦和難選冶礦多,這就決定了我們只有大力研發和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才能有效、高效利用資源,提高資源保障能力。” 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相關負責人說。
嚴把入口確保先進
評選是做好技術推廣應用的一個重要環節。堅持標準,嚴格程序,公平公正,真正把各行業各領域的先進技術評選出來,并使其能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評選先進適用技術并建立推廣目錄的根本所在。
質量是評選的生命線。對于2019年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評選工作,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十分重視,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精心組織,明確了評選范圍和入選條件,并制定了技術創新、獎項專利標準、勘查(開發)效率、生態環境效益、資源經濟效益、推廣應用、技術穩定性等7項評價指標,專門抽調了采礦、地質、勘查、安全、選礦、化學、信息化、石油工程、綜合利用等各領域的100余名專家,對申報的188項技術進行逐一評選,把好技術入口質量關。
據了解,與過去不同的是,此次評選范圍擴大到了勘查領域,除了采礦、選礦、綜合利用、循環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以及數字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礦山新技術新裝備外,物探、化探、遙感、鉆探、巖礦測試等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也被納入評選范圍。
同時,在評審程序上,也比以往更加科學嚴謹。先根據技術所屬領域,為每項技術從專家庫中選取3名專家背靠背獨立評價,依據評選評分標準進行打分,形成初評意見后,再由按類別成立的專家組所有成員根據評分標準打分,并進行集體論證后形成評選意見。
“針對此次評選,我們堅持的原則是質量第一、寧缺毋濫,通過專家組的集體論證,真正評出公正、評出水平、評出質量、評出導向,確保評選出的每一項技術都立得住、過得硬,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相關負責人說。
對新評選的每項技術嚴之又嚴、慎之又慎,而對前6批先進適用技術也會根據形勢發展需要開展更新工作。據了解,今年6月,自然資源部在啟動2019年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征集工作的同時,同步開展了前6批先進適用技術目錄的更新工作,對那些已被更先進適用技術工藝替代的技術進行及時更新替換。
“隨著形勢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過去一些先進適用技術可能被新的所取代,這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目錄,真正發揮好先進適用技術的導向作用。” 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對前6批先進適用技術目錄在廣泛征求協會及礦山企業意見的基礎上,已組織兩次專家論證,目的就是讓目錄中的每一項技術時時領先。
來源:中國礦業報